赏桃花教案模板7篇

时间:2024-04-18 18:56:09 分类:方案大全

编写精心设计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赏桃花教案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赏桃花教案模板7篇

赏桃花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5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够联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本课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整体美。

3、让学生用心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的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学习重点:

让学生能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的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学习难点:

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音、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思维水平。

教学准备:

流水潺潺的声音、配乐的范读,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特殊的音乐,希望你们能闭上眼睛,认真听、用心去感受,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放提前准备好的录音带,学生们用心欣赏流水潺潺的声音,放飞自己的想象,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3、谈话导入:

师:老师看到你们刚才听的非常的投入,我都不忍心将你们从那美妙的音乐中唤回来。你们能将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告诉我们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潺潺的流水让我们看到了春姑娘正向我们走来,她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温暖,让我们看到了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好了,还等什么,让我们赶紧走进这优美的文章中吧。

二、 创设情境,感悟语言的美。

1、这是一篇诗一样的文章,听……(放课文的范读录音)

2、同学们一定等不及了,也想美美地读读这优美的诗篇,请你们打开书,利用手中的字典、结合课后的生字表解决生字新词,将课文读通读顺。

3、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教师巡回指导。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错误发音,指导个别字的发音。如“弦”(xian)的读音。

思考:你能谈谈这篇散文诗给你的印象吗?

三、 深入学习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1、出示投影课件,指读:“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你们能带着问题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吗?

2、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到问题的答案多读几遍。

3、指名回答问题,学习课文的三--六自然段。

4、出示课件: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

①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画出喜欢的句子,在读中悟,谈谈喜欢的原因。

② 找找本段的比喻句。

③ 小组交流感悟桃花水的美,美在哪里?。

5、当作者看到这么美的三月的桃花水会是怎样的心情?(惊喜、兴奋、激动)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呵,河流醒来了!和醒字)学习课文第二小节,体会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

6:是啊,这么美的桃花水,作者禁不住发出阵阵的赞叹,--引读

出示:比金子还贵呵,三月桃花水!

比银子还亮呵,三月桃花水!

反复悟读,发自内心的赞美这三月的桃花水。学习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四、延伸:

你能根据三四自然段进行仿写吗?

布置作业:

1、回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与《春潮》进行对比,感受两篇文章的不同风格。

2、搜集春天的农谚,想想春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春天的竖琴 比金子还贵

春天的明镜 比银子还亮

赏桃花教案篇2

本课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春天的美丽。若要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把三月桃花水比成竖琴、明镜,揭示了春水的可贵,春天已经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抒发了若要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对大自然的热爱。全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语文学习的认知概念,能在教师的组织下,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初步具有应用语文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师还要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能够接受的事实中选择具体的教学题材,尽力创设浓厚的、鲜明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培养应用语文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句子。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可贵的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课文学习了解大自然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春水,滋润了大地,催生了万物。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出示课件教师范读1、2段)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这美妙春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吧!(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注意读书的正确姿势,开始吧!

2、课文中的字、词你会读吗?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绚丽、流淌、纤细、开犁、应和。单独课件出示。)如果你认为他读得正确,就跟着他连读两遍。

3、“应和”的“和”还有什么读音?(课件出示。)

4、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比较难读的字词,谁想当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读?

5、课文里的字词同学们都掌握了,相信课文也会读的不错,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精读课文:

1、(课件出示:“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2、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和段落。

3、谁来说说,到底是什么声音,像小铃铛一样,走过村边?(第3、4段)(课件出示。)

4、是啊,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板书)能演奏出各种悦耳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再来读一读三、四段并在课文划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有节奏的鼓点、水波声、鸣响、低语、丁冬、铃声、水浪声)。

5、这么多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一定非常的好听,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谁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指名反复读)

6、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些奇妙的声音,都是三月桃花水发出的。真是会读书的孩子们。那么又是什么光芒,像丝绸一样映照着蓝天呢?(课件出示)

7、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一面镜子。(板书)在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燕子、白云、垂柳、姑娘、花瓣、村庄、炊烟。)

8、这么美的画面你喜欢吗?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自读课文)

9、谁想把这种美的感受带给同学们,读给大家听一听?(2―3人)

10、听着同学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一下,在这幅春天的美景中你都看到了什么?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11、这珍贵的三月桃花水带给我们如此美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称赞它吧!(课件出示7、8、9自然段)还有谁来赞美它?

四、小结:

是啊,三月桃花水它是春天的.竖琴,让我们听到了美妙的乐曲,它是春天的明镜,让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板书:沉醉)

五、作业超市:

三月里,春天悄悄的来到我们中间,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喜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美丽的春天吧!

1、抄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

3、用你的笔写下你心中的春天吧!

4、用你的水彩笔将你感受到的春天画出来吧!

教学反思: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诗一样的文章,课文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所以教学时,我首先放一段有流水声的优美的音乐,播放几张春意盎然的图片,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到春天的来到,春天的美丽。再通过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文章中,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知。在这样优美的情境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小组中读读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在回答在“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一面镜子。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时,有同学展开想象,在镜子里看到了细雨、鲜花,看到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等。为了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我安排了自读、默读、边划词语边读、放开声音朗读、有感情朗读、听老师范读、齐读等读书的环节。给孩子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他们读课文的兴趣。可以说,课堂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在课堂上,没有将知识进行延伸,只是局限于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个环节,发挥学生想象力,放手让学生仿写。

赏桃花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绮、和、谈”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句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课文学习了解大自然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句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

(出示课件)

听:叮铃铃、叮铃铃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三月桃花水)

看:那明镜般透彻的,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三月桃花水)

2、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那潺潺的春水也唱着歌儿向我们跑来了,它滋润了大地,它催生了万物。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春天,去感受这迷人的《三月桃花水》吧!

4、(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孩子们的目光中老师知道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走进课文了,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标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在黑板上写出巡视中发现学生读不准、容易读错的字词)

3、检查学生对我会认的字的认读。

出示生字:绮、和、谈

注意多音字“和”:hé(和好)hè(应和)huò(和弄)huó(和面)

4、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陶醉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课文?(用欢喜的心情、轻快的朗读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三、课文学习,整体感悟。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1、2自然段,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2、思考:第一段文字里有几句话?是什么句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两句话,是疑问句,分别对应3、4自然段和5、6自然段)

3、教师引导: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洁净。)

4、朗读第二段,对重点句子进行赏析。

“啊,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啊”,表现了作者初见春水的兴奋之情;

一个“醒”字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了。(拟人方法)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旋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樱花”“酒窝”(比喻)

5、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美好画面。

(二)学习3、4、5、6自然段。

出示第3、4段内容,学生有感情朗读。

1、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坚琴,它能弹奏出各种动听的声音。(板书:春天的竖琴)

(1)是啊,这潺潺流淌的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一把竖琴,能演奏出哪些声音?(鸣响、低语声、叮当声……)

(2)通过“拖拉机、麦苗、车轮”等词语感受到了什么?(春水醒来,给万物带来了无限的美好。)

(3)多么美妙的声音哪!高低不同、长短不一、忽快忽慢,这么多声音交织在一起一定是一支非常动听的音乐,就让我们一起在朗读声中去聆听这些悦耳的音符。

出示第5、6段内容,学生有感情朗读。

2、三月桃花水是一首动听的歌,它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春天的明镜)

(1)在这面镜子里,你都看到些什么?(燕子、垂柳、小姑娘)

(2)第4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4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用拟人把“垂柳”说成披上“长发”,把“可爱的小姑娘”比喻成“红莲”,用三个“看见了……”使句子更加优美、绵长,明亮。)

3、配乐朗读5、6段、

(三)学习第7自然段。

出示课文,集体有感情朗读:

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桃花水两岸的美景,这一切都因桃花水而美丽。)

四、课文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美丽的“三月桃花水”,这种声音既动听,样子又好看的“水”为什么叫“三月桃花水”?三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所以三月的春水也叫“三月桃花水”。三月是一年中,最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时刻,正是有了像“三月桃花水”一样的春水,才会赋予了春天活力,才会让我们感受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学完这一课后,也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找寻属于自己的春天的美景和缤纷多彩吧!

三月桃花水

声音:竖琴,样子:明镜

春水

热爱大自然

?三月桃花水》是从声音、样子两个角度来分析春水的美好,同时,本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是学习的重点。

在上课构成中,由于本课生字较少,所以生字上的学习放入的时间也应当足够。在讲解本文时,我先将本文的字词予以解决,学生普遍发言积极性较好,每个人都有话说,课堂气氛也较为热烈。

3、4自然段与5、6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描写桃花水的声音悦耳动听,而后让学生学习5、6自然段,体会桃花水的清澈如镜。

但是在课堂上,个别学生明显读的力度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大力度这方面的指导与引导。再有,阅读过程中给学生以广阔的读书,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自由交流,自由质疑,以各人独特的生活经验,感受和体会相互启迪。

赏桃花教案篇4

设计意图:

随着季节、气候的转变,孩子们发现了春天的到来。当孩子们在散步的时候,他们发现柳条绿了、桃花开了,蝴蝶正在花园里面采蜜,太阳晒在身上暖洋洋的……孩子们用他们的感官发现了大自然的变化,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孩子们对于春天里的事物更是津津乐道起来。于是我结合了季节特征,设计了这节手指点画《桃花开了》的美术活动,从而激发幼儿能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初步感受用手指点画的乐趣,使幼儿对美工活动能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掌握用手指点画的技能。

2。学习用手指点画在桃树枝上,并能表现大小不同的桃花。

3。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保持画面整洁干净。

活动准备:

1。示范画一张。

2。粉红色的颜料每组一盒,抹布(纸 巾)每人一块、作业纸每人一张(上面有一棵没有开花的桃树)。

3。相关课件。

活动过程:

一、通过欣赏图片,在猜一猜中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1。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幅好看的图片,(出示花苞图)这会是谁的花苞呢?

二、在看一看中感受桃花的形态美。

1。教师:宝宝们发现了吗?原来这是桃树上的花苞啊!你们喜欢桃花吗?

2。观察桃花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三、尝试印画技巧。

1。(出示一棵没有开花的小桃树)看,前面有一棵桃树哦!桃树为什么不高兴啊?我们一起来问问它吧。(原来这棵桃树说别人都穿上漂亮的衣服了,我出来晚了,还没穿上漂亮的衣服呢。)

2。教师拿来调好的颜料,说:那老师来帮小桃树穿衣服啊,让他高兴好不好?你们觉得春天的桃树会穿上怎样的衣服?

3。个别尝试。介绍作画材料,教师出示颜料,请幼儿伸出食指讲述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尝试。

4。教师小结。沾的时候要伸出食指轻轻沾到颜料,按的时候要用力按下去,这样印出来的花瓣才清楚、干净。

四、教师示范印画。

1。接下来老师来给桃树穿漂亮衣服了,看看老师印的这些桃花是怎么样的?(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有的两片花瓣是好朋友,有的三片花瓣是好朋友。)

2。教师利用儿歌的形式启发幼儿印画的技巧(颜料盘里蘸一蘸,慢慢拿起按下去,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我的桃花朵朵红)。

3。画好后,教师把准备好的小蝴蝶贴到桃花上,让蝴蝶飞来采花蜜。

4。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么,那边还有很多小桃树都不高兴了,它们想请小朋友们帮它们开满一树的桃花,引来小蝴蝶采花粉呢。

五、幼儿操作印画。

1。观察桌上的用品,教师提出点画要求(手指上的颜色不要往身上抹,保持画面干净。)

2。知道手指点画桃花,先将食指沾上颜料,在轻轻地按在桃树枝上,点画时先找好位置,再轻轻按下去,颜料不能太多。

3。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保持画面整洁,对动手能力弱的幼儿给予一定的帮助。

4。引导幼儿利用儿歌表现出大小不同的桃花。

5。可以根据需要,启发幼儿大胆想象,添画小草等与春天相关的内容。

六、体验成功乐趣。

1。作品展示,幼儿相互欣赏评价。

2。教师讲评。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表扬画得好,有良好作画习惯的幼儿)

3。活动结束。

赏桃花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

3.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本语言的美感。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春水,滋润了大地,催生了万物。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师范读第1、2自然段)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这美妙春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吧!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注意读书的正确姿势。

2.课文中的字、词你会读吗?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绮丽、回旋、纤细、谈心、应和。)如果你认为他读得正确,就跟着他连读两遍。

3.“应和”的“和”还有什么读音?(课件出示)

4.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比较难读的字词,谁想当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读?

5.既然课文里的字词同学们都掌握了,相信课文也会读得不错,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精读课文

1.课件出示: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2.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和段落。

3.思考:到底是什么声音,像小铃铛一样,走过村边?(课件出示第3、4自然段)

4.是啊,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能演奏出各种悦耳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再来读一读第3、4自然段并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声音的词语。(鸣响、低语、叮当声、铃声)这么多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一定非常好听,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谁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指名反复读)

5.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些奇妙的声音,都是三月桃花水发出的。那么又是什么光芒,像丝绸一样映照着蓝天呢?(课件出示第5、6自然段)

16.课件出示: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1)在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燕子、白云、垂柳、姑娘。)

(2)这么美的画面你喜欢吗?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第6自然段。(自读课文)

(3)谁想把这种美的感受带给同学们,读给大家听一听?(2—3人)

7.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一下,在这幅春天的美景中你都看到了什么?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8.这珍贵的三月桃花水带给我们如此美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称赞它吧!(课件出示7自然段)还有谁来赞美它?

(1)第1自然段作者把比作了铃铛、丝绸,写出了河水的情景。

(2)“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啊。”

四、小结

是啊,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让我们听到了美妙的乐曲;是春天的明镜,让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对此,你有什么感受?(板书:沉醉)。

[教学板书]

三月桃花水

三月桃花水 春天的竖琴

春天的明镜沉醉

[教学反思]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诗一样的文章,课文描写了春天的美丽。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为了让学生通过充分地朗读,感知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安排了自读、默读、边画词语边读、有感情地读、听老师范读、齐读等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他们读课文的兴趣。可以说,课堂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赏桃花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锻炼、枯萎、插秧”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文中“不确定”等含义,理解种树人隔三差五浇水的原因,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所要阐释的: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知道并理解生活中的不易对于我们成长的作用。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所要阐释的道理,并能够将这些道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关于桃花新木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展示关于桃花心木的图片

导入语:同学们,大屏幕上展示出这样一棵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勇敢地站起向大家描绘一下这棵树的外形特点。你能猜到它的名字吗?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桃花心木

过渡语:大家对于这棵树的外形特点总结的很好,可以看到很多同学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听听发生在这棵树上的故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师强调易错字:“锻、萎”。

2.学生简要概述文中讲了怎样的一件事——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以及刚才我们这两位同学的简要概述,大家知道种树人是如何种树的吗?他与别的种树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板书:隔三差五、不规律)

(三)研读词句,深入体会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在刚看到种树人总是隔三差五的来浇水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我”了解到种树人如此种树的原因之后,“我”为什么会感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3.文中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师总结)。

4.请同学自由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枯萎了呢”。并请代表发言。(师总结:因为它已经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了)。

(四)有感情朗读,谈感受

过渡语,现在文中“我”的疑惑终于解开了,种树人如此种树的目的是为让树木更健康、更坚强的成长。那么,同学们,你们通过种树人种树这个故事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师引导,分小组讨论,组内代表发言。

预设:⑴我们要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中的坎坷;⑵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教育;⑶我们要向桃花心木一样,在磨练中养成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存活的坚强品质。

(五)迁移拓展

说说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借物喻人)

(六)作业小结

写一篇有关植物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不限字数。

赏桃花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中国的别称有哪些?谁还记得?(中华、神州、四海、九州……)今天,老题想再问问大家:咱们土生土长的巫溪,有直插云宵的山峰,有回环迂回的河流,有善良淳朴的人们;那么,有谁知道咱们巫溪又有哪些别称呢?(桃源、峡郡……)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把巫溪称作桃源、峡郡吗?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课文,这些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多种形式读通课文。

3、逐段疏通文意。

第一段。

为业:以……为生。缘:顺着。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名词作动词,诧异。穷:穷尽。

第二段。

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源头。舍:舍弃,放弃。平旷:平坦开阔。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安闲快乐。

第三段:

所从来:从哪儿来。具:详细。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第四段:

既出:出来后,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如此:像这样。

第五段:高尚士也:志向高洁的隐士。遣:派。欣然:高兴地。

4、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例:不足挂齿;不足为奇。

今义:缺点。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文言文,谁来说说文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简洁、典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语言简洁典雅的特点。

(1)完成p168三题第1小题。

问:大家看看,这句话中,省略的词语都有什么特点?(指称)你发现了什么?(在不妨碍理解的情况下,省略指称使行文简洁,流畅。)

(2)第2小题。

(村人问:今是何世?

渔人回答:今是晋。

村人又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

渔人再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师:大家看,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渔人的回答,却用桃源中人的反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加以暗示,作者精巧的剪裁所体现出的简练的语言风格,令人叫绝。

(3)第3小题。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包括前文所说的所有内容。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a发现桃花源的经过;b村里人的生活状况;c归途中所做的标记。)

(用指代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使语言更简洁。)

(4)由此看来,同学们自己在写作时可以受到什么启发?

二、拓展延伸。

1、提问:“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现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事感到吃惊。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因世间社会动乱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2、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3、提问: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

(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b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c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

三、指导背诵。

指名读背诵的方法,后指导背诵。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无问津者

《赏桃花教案模板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