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事迹参考5篇
一篇有效的事迹材料能够凸显宣传典型,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事迹材料的写作肯定都不陌生了,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科学家事迹参考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科学家事迹篇1
我站在站台上,一列火车快速地从我面前驶过,四周刮起了大风。那风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直到火车的最后一个车厢从我面前驶过,这一切才停下来。而我已经站在了一艘船上。
我身边有一位男士,一张国字脸,带有微微笑意,额头高且光亮,留着当时常见的自然发,英俊极了,两眼有神,直视前方,好像在思考着什么。穿着笔挺的中山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帅。我走上前,说:“您好,先生,我想问一下,这是从哪到哪啊,我有些忘了。”“是从美国开往中国的。”听后,我接着说:“我冒昧的问一下,您叫什么啊。”他犹豫了一下,说:“邓稼先。”我恍然大悟,心想:也就是说现在是1950年,这是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的路上。
我出于好奇,便问:“邓先生,您为什么在美国上完学就往回跑啊,为什么不在美国生活啊!”他脱口而出:“我在美国上学是为了让祖国更加强,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让祖国更强吗?”我接着问:“那您准备让后人家喻户晓,还是……”邓稼先毫不犹豫的说:“我的名字没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但要让那些瞧不起中国的国家闭嘴,可怎么才能让他们闭嘴呢?只有我们足够强大。”“那你回国打算研究原子弹创造的理论吗?那个可能会搭上命啊。”他把头扭向大海,对着大海说:“如果一人的生命可以换来那些看不起中国的国家的道歉和尊重的话,那这也算值了。”
我看着他伟大的侧脸说:“先生,如果您在14年后让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会干什么啊?”他转过头用一种好奇的眼神看着我,说:“你怎么知道是14年,而不是140年呢?”我看出在他好奇的眼神里有一种疑惑,毕竟他不知道我是穿越到他面前的。我为了打消他的这个疑惑,便说:“自信点儿,先生,你可以的。”他笑了笑,说:“若原子弹成功,我会去研究其它的国防武器,直到没有气。”
这时,一阵风吹过,我闭上了眼,当我再睁开的时候,我已经回到了那个站台。
中国科学家事迹篇2
我在小学时,有一篇课文给我的印象最深,叫做《数星星的孩子》,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就是因为有一颗渴望求知的心 ,刻苦钻研成为了一名令世人瞩目驰名中外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张衡。在他的一生中,用自己那非比寻常的智慧,无人能及的毅力与执着,勤勤恳恳地为科学事业无怨无悔地奋斗了一生。
公元78年,张衡诞生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他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的早逝,家里非常清苦,贫苦的生活,不仅没有影响他求知的欲望,而且更加激发他刻苦忘我的学习,他十多岁的时候就读了许多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当时很有名望。一天一个地方官来劝诱张衡:\"我看你才华出众, 想推荐你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样?"张衡拒绝了地方官的推荐,他想:我绝不能成天呆在家乡读那些古文经传,更不能追求做官发财的邪道,我要历尽千辛万苦到实际中去探寻科学真理。于是他收拾好行装,离开家乡,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城,访师求学 ,探索科学真理的征途。
张衡在游学期间观览了许多名山大川,考察了民间风俗习惯,土质和物产,还有一些富豪,游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了较深切的认识。因此,他积 累了非常丰富的新鲜的文学素材。他的不朽名篇《温泉赋》就是在骊山脚下写出来的。一天天,一年年,一晃三年了,远离家乡的游学生活使张恒十分窘迫,不得不谋求一个职位,维持生活。东汉时期中国发生地震次数较多,张衡一生遇到过好多次地震,当时人们对这些地震现象,由于缺少知识,怀着非常神 秘和恐惧心理,张衡亲眼见到了地震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决心研究地震。他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可以认识的自然现象,于是苦心琢磨,下决心制造出一种能够用来观测地震的仪器,预防地震,解除人民痛苦。
中国科学家事迹篇3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之父,被称为“两弹元勋”,是为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读完课文,我发现他是一个有责任、朴实、实事求是,负责、默默贡献的人。
首先先来谈谈邓稼先的责任感。他于1958年奉命带领大学毕业生研究原子弹,在蓬断草枯的地方工作,工作了整整28年,没有一丝的怨言,把祖国交给他的任务认真完成,这样的责任感是无人能比、无人能及的。这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武器制做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技术人员和学者制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让中国跟上科技、军事武器的发展。他在手术过程中还不忘研究,生病时还为祖国担忧,这样的爱国精神让人感动,邓稼先的一生,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生!
再来说说他的朴实。课文第四页,把他与奥本海默对比,让我读后就能联想到邓稼先那种忠厚朴实。邓稼先,不引人注目,与他谈话,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忠实的人。不像奥本海默那样锋芒毕露,而是平凡。他不像奥本海默在别人发言时说话打断,让人难堪。而是在下面认真倾听尊重发言人,这也告诉我们,在别人发言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倾听,不要做不尊重别人的事。他真诚坦白,没有小心眼,具有中国农民的气质,这也是别人相信他的原因。
邓稼先还是一位实事求是的人。在第五页,作者询问邓稼先研究武器是否有外国人参与过,邓加先先说,他觉得没有,然后回去研究证实,这对这种问题,对这种问题要实事求是、这么认真,实在令人佩服!
邓稼先还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人,在探测信号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信号接收不到,这是非常危险的,人们都劝他回来,可他却说:“我不能走!”这样的负责任的精神实在让人感动!
最后他还是一个默默贡献的人。他不像奥本海默那样家喻户晓,而是默默在基层工作。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转变他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还是鲜为人知。
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人。
中国科学家事迹篇4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在杨武之指引下,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去苏联访问三个月。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此外,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
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
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家事迹篇5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他 10 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 2500 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里的木鸟。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 17 岁时,他辞别父母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获益匪浅。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的研究上也是举世
瞩目的,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的仪器问世早 1700 多年。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河南省南阳县的北面有张衡墓和平子读书台,墓碑上有郭沫若的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