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红楼梦读后感通用8篇
在写读后感时,反思书中的道德困境,可以获得更深的领悟,读后感能够将书籍的核心思想提炼出来,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反思,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写红楼梦读后感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写红楼梦读后感篇1
七八岁时,常看见妈妈或是姥姥,抱着一本《红楼梦》不分昼夜地读,读得如痴如醉。令我很不解。“一本平平常常的书,有什么好看的?”
“你不知道”姥姥嘴里说着话,但是眼不离书,“《红楼梦》好看得不得了!它包罗万象,医学、文学、政治、艺术,都……”不等姥姥说完,我就摇摇头,走了。
那时的我,理解不了姥姥和妈妈的想法。只觉得这本罗罗嗦嗦的书,一点魅力也没有。
直到九岁多时,我再拿起那本书,才尝到了一点“满纸荒唐言,一把酸辛泪”的滋味。
?红楼梦》用一段爱情故事做背景,让我们了解了明末清初时一个皇宫贵族家庭兴衰的故事。用细腻的笔墨:人物的言谈举止中的每一个细节,让读者了解到了每个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促成最后结局的原因。
正如姥姥所说,《红楼梦》包罗万象。举例:医学则有:王太医为黛玉诊脉时道:“肝阴亏损,心气衰耗,只因六脉借弦,因平日郁结所致……”;文学则有:诗词。如:宝玉的《红豆曲》: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睡怜?游丝软细飘春谢,落絮轻毡扑绣帘……;政治则有:贾政执政遇到的种种问题:他一心想做一名清官,但却管不住手下的人去做坏事、薛蟠在外面闹了人命案,官方的处理;艺术则有:兄弟姐妹们讨论绘画、书法;其中还谈到了当时的种种礼节等等。总而言之,《红楼梦》中包含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其实,对于《红楼梦》,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读后感”。红楼梦是读不完、读不懂的。作者曹雪芹,把每个细节都安排得那样周全,每个人物都塑造得那样鲜活、栩栩如生。走近《红楼梦》,接触《红楼梦》,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让人漂浮在“开辟鸿蒙,谁为情钟”“满纸荒唐言,一把酸辛泪”的幻境中。在《红楼梦》中,处处都充满玄机。如:贾宝玉与长相相同的甄宝玉,姓氏换成谐音字就成了“假宝玉”和“真宝玉”。这难道是曹雪芹在暗示:贾宝玉不是真正的人,而是历经红尘中悲欢离合的一块石头?这些令人疑惑的事情,难道都是曹雪芹安排好的?所以,当我暂时放下《红楼梦》时,这些众多的思绪涌上心头。《红楼梦》把我迷住了。让我懂得了有团聚必有分离,有欢喜必有悲伤。也让我知道了世界的复杂,懂得了为人要谦和、好学、善良、守信,懂得了只有自己实践、积极进取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但是,让我懂得的这些道理,都隐藏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每个人物所受到的教训中。也许,这就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吧!
以前觉得十分陌生、对它毫无兴趣的《红楼梦》,已经渐渐成为了我的朋友。我也渐渐理解了姥姥和妈妈。也学着她们,慢慢地走入《红楼梦》,体验那种梦幻的、懵懂的感觉。
写红楼梦读后感篇2
都说读一本书是在跟作者交流,阅读过程中感觉作者时常提醒我们要分辨书中的“真”“假”“有”“无”“虚”“实”。随是如此,阅读的过程中不免产生悲伤的情绪,历时65天也有点悲情忧调的,这种伤感其实不是对书本身剧情的伤感,而是跟现实结合起来,虽是清代小说,可是对当下社会的现象真是如出一辙,也才明白《红楼梦》为什么会被评为现实主义小说。
?红楼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剧情严谨,前后呼应,字字镀金,作者惜字如金,能少一笔的绝不多一笔,以致给读者产生联想,这或许是“红学”产生的一个原因。本文绝不是对《红楼梦》的评价之文,也不是对剧情的解析,而是愚者阅读之后的些许感想,这样一篇巨著,如果不写个拙感劣想的,倒觉得有些雁过无留痕的遗憾。
全书从头到尾离不开一个“缘”字,“缘”字真正体现了一种豁达的态度,因为不管是书中人物,还是现实中人很多事情都不能自己掌控,有的归缘,有的结缘,有的随缘,有的释缘,缘起缘灭,花开花落,用很理性地语言:缘字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发生联系可能性的。人们讲的.最多的诸如姻缘,财缘,行缘,眼缘……想来,这诸多缘分又有多少是人的能自主把握。作者很好把握了读者对“姻缘”是人注定还是天注定这一永远没有答案的疑问,描写了在封建大家族的姻缘,以描写封建大家族之所以必然走向灭亡的原因。
写红楼梦读后感篇3
开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书诗也狂然。
一曲红楼多少梦,
情天情海幻情深。
这是清代诗人得舆写的《京都竹枝词》,读完这首诗,你应该知道讲的是哪本书了吧?对,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爱情小说,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冲突,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衰亡的悲剧现实。
?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形象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
贾宝玉是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平等待人,尊重女性。林黛玉性格孤傲,多愁善感。薛宝钗温柔端庄。王熙凤精明能干,处事圆滑,泼辣狠毒。史湘云开朗豪爽,心直口快……
这本书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吸引着我,比如刘姥姥在贾府吃饭的时候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就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在桌上直叫“哎哟”!宝玉趴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儿”。惜春离了座,拉着她奶娘直叫“揉揉肠子”。
你们看是不是很好笑?感觉真的看到了那个好笑的画面。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林黛玉了。
我觉得她非常可怜,她11岁时失去了父母,她是贾母的外孙女,和宝玉是青梅竹马。
虽然她性格孤傲,多愁善感,也非常爱哭,但是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特别是她的诗写得非常好,在贾宝玉过生日时,她们诗社作诗比赛,林黛玉写了首《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欲谁影,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夺得了第一名。
林黛玉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她非常可怜,从小得了怪病,又因为不能和贾宝玉在一起,整天忧郁寡欢,最后,眼泪流干而死。
看这本书不同年龄段的人得到的感想也会不同,对我来说,我觉得作者非常有才华,整本书看下来,书中很多优美诗词,但最后的结果是不好的,我不喜欢这样的结局。
这本书的精彩故事还有很多,我建议大家去看一看,我还没有看够,我会反复的去多看几遍。
写红楼梦读后感篇4
早就听闻清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大师笔下的《红楼梦》远近闻名,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精华,受到世界人民的无限热爱。曹雪芹大师的少年时代是在锦衣玉食下度过的,后曹家遭朝廷查抄,一败涂地,在晚年写下了这部流芳百世的《红楼梦》。
在这部古典名著中,曹雪芹大师妙语连珠,用风流倜傥的语言,写出了对旧社会的憎恶和对封建大家庭奢侈生活的抗议,内容丰富多彩,充满诗情画意,酣畅淋漓,令人看一眼就无法自拔、回味无穷。
这部书中,曹雪芹大师主要描写了贾、薛、王、史四大官僚贵族大家庭,其中以贾家为主线,这四个大家庭都曾显赫一时,府里的'人,个个骄奢淫逸、鱼肉百姓,彼此间又明争暗斗、互相倾轧。后来,他们被人告发,朝廷派人查抄了贾府,史、薛、王三大家族也先后获罪破产,一蹶不振。
曹雪芹在书中还塑造了两个具有叛逆、反抗性格的青年男女——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相互追求幸福自由和纯真的爱情,但是却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扼杀了。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是《红楼梦》经典歌曲中《枉凝眉》的歌词,用深刻、幽美的语言,把宝玉、黛玉之间单纯的爱情活脱脱地展现了出来。
?红楼梦》中,人物各展风采,为《红楼梦》锦上添花。如:“蘅芜君”薛宝钗、“蕉下客”贾探春、“凤辣子”王熙凤、“二木头”贾迎春、“枕霞旧友”史湘云……她们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仿佛五彩缤纷的鲜花在贾府绽放。
书中贾元春这个形象,也给这本书带来极大的生机。贾元春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后加封为贤德妃。所以,贾元春是四大家族最大的靠山和精神支柱。但后来,贾元春因分离至亲郁郁寡欢,后暴病而亡,贾府的势力犹如坐滑梯一般直线下降。
?红楼梦》既体现出了“海棠诗社”的姑娘们才华横溢,正映住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又写出了贾府狗仗人势,自认为高明,导致被人揭发,尊严地位、荣华富贵在顷刻间沦落尘埃,这些都给了我们极大的警示。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慨万分。这本书既让我明白了人生要追求幸福自由,反对腐败的封建社会;又让我明白了我们要注重节俭,不可过于奢华;还要做一个低调、有善心的人,不可盛气凌人,因为自己位高权重就不把他人放在眼中,这样会得到他人的厌恶与畏惧,以至于自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顶峰,两百多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让人过目一遍就念念不忘,痴迷得忘乎所以。《红楼梦》至今仍在文化之花中绽放着最美丽的花朵!
写红楼梦读后感篇5
一个人,有八十岁,这八十年的路,一年就只能走一年的,要是你一年走了八十年的路,后面七十九年,你还走什么?
贾宝玉十九岁在高中举人之后就出家了,这不得不令人叹惜!
他人生第一错就是生在女人堆中,睡觉有丫环陪,穿衣有丫环穿,吃饭有丫环端着,喜笑怒骂也有丫环在旁边受着。等到后来,结婚和宝钗睡觉,完成人生开始进入成年的路程和旧式封建婚礼的落幕,他人生也就如此完结了。他口里见人就痴呆的总笑着“是了。”一切都尝试得不厌其烦了,女人包括婚后的生活,对他来说再没有新鲜感了。哎,谁叫他生来,就把胭粉抓在手中,从小就把女孩搂在怀中。
为他牺牲的女人们还不少嘛,不看破红尘还能怎样:
第一个,让他破了男孩身的袭人,是典型的封建伪道士,虽不令他讨厌,但是王夫人调教的标准封建旧女人的典型,他鼓劲吗?可惜宝玉出了家,袭人的千秋美梦破灭了。
第二个,还了他一生眼泪的林妹妹才是知他、懂他、爱他、有同病可相怜,有同心等相结,志趣相投,情投意合的.意中人,不想因贾母、王夫人和琏二嫂子误了。把他一生的梦都破了。他怎不能心恢意冷,万念俱灭。
还有为他死的心比天高的晴雯和其他一些受害的丫环们,也是相似的命运。
他第二错便是生在红楼之中,是整个社会都仰慕的有地位、有金钱、有美女的家庭里,他是未来家权和享受,荣华和富贵的中心。有贾母宠爱、母亲鼓劲、女孩们都羡慕的大观园绝种好男人。为了他,人人都生出那繁华世界中的美梦,左右了他的人生。他有自由吗?他有真正的幸福吗?在封建礼教和权势的安排下,后面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繁华过后是孤独,烟花散尽是落寞。他第三错就是从小没吃过苦,对幸福不会有追求或者说盼望。因此,在暮鼓晨钟下了却一身,不免是一种好的结局。
不然象林妹妹的死,和薛宝钗的苟且,惜春的出家不离家的不彻底,他会选择嘛!
抛开警幻仙姑的太虚幻境我如是说。真是,曹雪芹的太虚幻境,本是就是幻境。找原因还得到红尘中寻找答案。
追求一种永远都在追寻的理想,才不致于在人生中失去目标,生活才有想头盼头。
人生一步有一步的走法,一站有一站的追求。不要一生来就看破红尘,看到死。
写红楼梦读后感篇6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时候,对“红学”的说法是有些怀疑的。那时候我没有办法想象,一本书可以成为一门学问。直到自己也品读过、学习过,才知道其中的深意。
?红楼梦》当中咏柳絮的词便是如此。古人写状物的古诗词,并不是单纯为了描述应该物件,而是为了托物言志,达到寓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效果,因而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立意,寄托不尽相同的感想和寓意。大观园中的几次诗会都体现了这一点。
薛宝钗笔下的柳絮是坚强、积极、主动的,尽管柳絮没有根,但它“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不仅如此,柳絮不甘于被命运摆布,它要积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做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语之间的豪情壮志让人拍案叫绝,一改女子诗词中的哀艳。这种与众不同的寓意,也是宝钗性格的体现。
林黛玉笔下的柳絮是悲凉的,如同那些漂泊无依的女子,和她一样没有自己的家园。柳絮没有自主性,因而它“漂泊亦如人命薄”,那有如棉桃一般的白色又勾起了黛玉的愁绪:“韶华竟白头”,年纪轻轻的`她,却是身体虚弱,自知命不久矣,所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吧。柳絮嫁与东风,她的生命在风中消散。
作者能够将满腔热血与多愁善感拿捏得如此准确精到,且一人同时作出多首不同题材的诗词,这一方面就已经令人惊叹。而“柳絮”这个意象在全书中也有着明确的寓意,它指向着荣国府、宁国府当中美丽女子无依无靠的命运,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悲剧。这一意象与全书的主旨立意相契合。
如柳絮一般的人生,终究是无奈的悲凉。
写红楼梦读后感篇7
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悲凉结局。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表现的焦点所在。
她的自卑、自负、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喜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团体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恋爱。
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觉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楚。
天堂的猛火在身边熄灭,苦不胜言,使我的头脑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身痛楚,倒是切肤之爱。
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临不胜回顾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叹息!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恋爱喜剧了。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仍然那么难过。
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
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悲凉结局。
“一年三百六旬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妖冶鲜妍能几时,一朝流落难寻觅。
花开易见流浪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止境。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确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临落花,她想到本身身后的情景,无法放心,又潸潸泪下。
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负,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并且还用训教的口吻劝戒宝玉放下屠刀。
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仁慈孤独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脆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增援宝玉,默默反抗封建礼教,因而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天止境!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即是朱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朱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写红楼梦读后感篇8
那个晚上,我抱着《红楼梦》,正津津有味地读着......不知不觉,我竟来到了一个宛如仙境的地方。咦,这是哪儿?我一边打量着,一边跨进那高高的门槛。一进门,便看见一位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子正由人扶着,只见她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仿佛病若西子胜三分......刚想上去问问这是哪儿,却又见一位貌比潘安、风度翩翩的公子出来,定睛一瞧,觉得很眼熟却又说不上在哪儿见过,不料他们竟往一处去了,我也痴痴的跟在后面......
咦,这地方倒漂亮,不知是谁住的......正想着,他们已进了屋,不一会儿屋里便传来了欢声笑语。我扒着门,偷偷的往里打量:只见一位八旬老母正坐在宝座上,身旁并着几位貌美如花的姑娘和几位谈笑风生的'夫人。我不禁细细打量起姑娘们,她们个个恍如仙子般脱俗,其中有两位长得异常美,一位是我之前见过的,另一位则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竟又是一个妙人儿。只见那公子时而和那闭月羞花的女子说话,时而与那貌美如花的女子谈笑,我竟看呆了......忽醒,却见那身子娇弱的女子正向老母告退,我也竟撇开众人,随她去了,只见她来到一处桃红柳绿、有山有水的地方,拾了那些花将它们一一归类葬了,口中不觉又吟出一些令人伤感失魂的诗句。细听,却流露出对原先那位公子的相思之情。听着听着,我不觉落泪,觉得甚是感人。不久,那位公子竟也往这里走来,听到女子的喃喃自语后,不觉流下了泪水,远远的对着女子的背影痴痴地站着。只是葬花人尚未知觉,过了些许,两人便又都默默走了,我倒很希望他们能在一起,成为一对天合之作。可惜天意弄人,我偷偷在那府上逗留了些时日,却听有人说公子要娶小姐了,却不知是哪位小姐,大家都认为是那位貌比西施神似貂蝉的姑娘,听了那些传闻,姑娘十分高兴,我也站在门外,望着她的背影替她高兴,并真心祝福她。哪知,直到成亲前两三天,才传出消息:娶的是另一位脱俗而雅淡清新的姑娘。这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姑娘因听闻这个消息,气血攻心,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人间;而公子则在结婚后,离家当了和尚,指点教化人间......
我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感到悲哀,明明两人相爱着,却被人给活活拆散了。但那又有什么用呢,自古“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谁都抗不过紧紧束缚住你的命运,虽说公子和原先那位小姐情投意合,但他们只是有命无运,终不能成为一对佳人。现在的社会是自由平等的,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了!
不觉,思索了一番后。一睁眼,竟发现周围依然摆着一堆书、一张小茶几和一盏台灯,回想起刚刚的景象,我不禁抿嘴一笑......
